謝娜中秋晚會主持僅1天引爭議,網(wǎng)友評論兩極化
1981年,謝娜出生在四川中江縣一戶文藝家庭里,父親是劇團導演,母親經(jīng)營著茶館。
從小在后臺看演員排練的她,大概不會想到,三十多年后會以"綜藝瘋癲"的標簽,在央視中秋晚會舞臺上經(jīng)歷職業(yè)生涯最擰巴的一次表演。
當她的名字出現(xiàn)在2025年央視中秋晚會主持名單時,一場關(guān)于主持風格的激烈討論,正悄悄拉開序幕。
從快樂大本營到央視舞臺:一場注定被審視的跨界
晚會直播當晚,觀眾守在屏幕前,看著謝娜身著紅色緞面禮服走上舞臺。
這身精心挑選的"國泰民安風"造型,卻難掩她攥緊話筒的雙手——指節(jié)泛白的細節(jié)被鏡頭捕捉,連招牌式的笑容都變成了克制的抿嘴笑。
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這哪是謝娜主持晚會,分明是謝娜在演‘央視主持人模擬器’。"
這種違和感,源于她刻進觀眾DNA的綜藝印記。
在《快樂大本營》的二十年,她是能把"哈哈哈"變成個人IP的"太陽女神":可以不顧形象模仿表情包,可以即興接梗讓嘉賓笑到彎腰,甚至能用夸張的肢體語言撐起整個節(jié)目的笑點。
但在講究"字正腔圓、莊重大氣"的央視舞臺,這套行之有效的主持公式突然失靈了。
就像讓脫口秀演員去說評書,觀眾看著熟悉的面孔,卻品不出熟悉的味道。
為了這次轉(zhuǎn)型,謝娜下的功夫堪稱"考前突擊"。
據(jù)同行透露,她提前兩個月就請了央視資深主播做臺詞指導,每天對著鏡子練口型到深夜,手機屏保換成"穩(wěn)住"兩個大字,連走路都在背串聯(lián)詞。
就連接到邀約時,她第一反應都是反復確認:"真的不是節(jié)目組開玩笑嗎?"這種小心翼翼的忐忑,和快本舞臺上放飛自我的她判若兩人。
爭議兩極化:是"打破常規(guī)"還是"水土不服"?
晚會播出后,評論區(qū)瞬間炸開了鍋。支持派覺得,謝娜的出現(xiàn)讓嚴肅的央視晚會多了份煙火氣。
她和李斯丹妮合作表演的《火辣的毛血旺》,用熱辣的舞蹈和俏皮的互動,讓不少年輕觀眾直呼"中秋晚會終于不boring了"。
有00后網(wǎng)友留言:"看到娜姐在臺上笑,突然覺得央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像鄰居家姐姐主持家庭聚會一樣親切。"
但反對派的聲音同樣尖銳。有觀眾截圖對比她和任魯豫的主持畫面:前者說話時偶爾帶出的"嗯嗯"口頭禪,后者字正腔圓的"央視腔",被放在一起反復討論。
有媒體人在社交平臺直言:"央視晚會需要的是控場能力,不是綜藝感。當謝娜努力收起‘瘋癲’時,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更有人翻出她早年在綜藝里的"失控"片段,質(zhì)疑她是否真的具備駕馭大型晚會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這場爭議的本質(zhì),是兩種主持美學的正面碰撞。
在湖南衛(wèi)視的生態(tài)里,"接地氣""親和力"是核心競爭力,主持人可以通過個人特色放大節(jié)目效果;但在央視的體系中,"規(guī)范性""權(quán)威性"才是首要標準,任何可能打破平衡的個性化表達,都會被放在放大鏡下審視。
就像火鍋底料放進陽春面,不是食材不好,而是味道不搭。
橫向?qū)Ρ龋寒斨x娜的爭議撞上主持界的"跨界往事"
這場風波還意外引發(fā)了一場主持界的"跨次元對比"。
首當其沖的是她的老搭檔何炅:網(wǎng)友翻出何炅處理節(jié)目事故的名場面——張遠快男舞臺搶話筒時的暖心圓場,海清"你是我的神"名場面的機智化解,紛紛感慨:"如果何炅在,場面會不會更穩(wěn)?"這種對比背后,是觀眾對"全能型主持人"的隱性期待。
同場主持的侯佩岑則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她身著黃色禮服,用溫柔而堅定的臺風征服觀眾,高學歷背景和臺灣主持人的身份,更被賦予"兩岸團圓"的象征意義。
反觀謝娜,網(wǎng)友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對跨界者的寬容度,藏在身份標簽里——佟麗婭跨界主持春晚時,失誤被解讀為"勇敢嘗試";朱丹念錯明星名字被群嘲,卻鮮少有人提及她曾是浙江衛(wèi)視一姐。主持界的"雙標"現(xiàn)象,在這場爭議中暴露無遺。
最有意思的是,有網(wǎng)友翻出2020年佟麗婭主持春晚的舊聞:當時她同樣被質(zhì)疑"不專業(yè)",但最終靠甜美形象和零失誤表現(xiàn)逆襲。
對比之下,謝娜的遭遇更顯微妙——同樣是跨界,演員轉(zhuǎn)型主持可以被寬容,而專業(yè)主持人從地方臺到央視的"升級",反而要承受更多苛責。有業(yè)內(nèi)人士調(diào)侃:"主持界的鄙視鏈,比電視劇咖位表還復雜。"
爭議背后:撕掉標簽,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這場全民熱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謝娜在后臺的細節(jié):節(jié)目錄制完后,她躲在化妝間反復看回放,看到自己某個表情管理不到位,偷偷用小本本記下來。
這種近乎偏執(zhí)的認真,讓人想起她剛?cè)胄袝r跑龍?zhí)椎娜兆印獜脑拕⊙輪T到綜藝主持,她用了十年時間打破"花瓶"標簽,如今又要在央視舞臺上,重新定義"主持人謝娜"。
爭議的核心,從來不是她當天的表現(xiàn)是否完美——事實上,她全程零失誤,臺詞流暢度甚至超過部分專業(yè)主播。
真正的矛盾,在于觀眾對"謝娜該是什么樣"的固有認知。當我們習慣了她在綜藝里的瘋癲搞笑,就很難接受她在嚴肅場合的端莊克制。
當我們把"綜藝咖"標簽貼在她身上,就自動忽略了她作為主持人的專業(yè)底色。這種認知慣性,才是轉(zhuǎn)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就像岳云鵬演正劇會被說"出戲",沈騰演悲劇會被喊"跳戲",國民度越高的藝人,轉(zhuǎn)型時面臨的標簽阻力就越大。
謝娜的這次試水,其實是給整個主持界拋了個問題:當行業(yè)越來越細分,主持人到底該守住舒適區(qū),還是勇敢打破邊界?
結(jié)語:爭議是轉(zhuǎn)型的陣痛,也是破局的開始
站在央視中秋晚會的舞臺上,謝娜攥緊的雙手,既是緊張,也是不甘。
這個從四川小城走出來的姑娘,用二十年時間從"綜藝瘋癲"成為"收視保障",如今又頂著全網(wǎng)爭議,在主持生涯的下半場嘗試新賽道。她的擰巴與掙扎,何嘗不是每個試圖突破標簽的人的縮影?
有人說,主持風格沒有高低,只有適合與否。但或許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yè)需要更多敢于"不一樣"的人——當央視舞臺既有字正腔圓的任魯豫,也有帶煙火氣的謝娜,當晚會主持可以容納多元風格,才是真正的"百花齊放"。
最后想說,與其糾結(jié)謝娜"該不該上央視",不如看看她手機里的屏?!莻€大大的"穩(wěn)住",既是她對自己的提醒,也是每個在爭議中前行者的心聲。
畢竟,敢在巔峰期跳出舒適圈的人,永遠值得一聲"勇氣可嘉"。下次再看到主持人跨界,不妨少點苛責,多點期待:說不定,下一個破局者,就在爭議中誕生呢?
資料來源
《央視中秋晚會主持陣容公布謝娜首次加盟引發(fā)關(guān)注》——《新京報》2025年9月20日
《謝娜央視首秀幕后:三個月特訓只為"穩(wěn)住"》——《綜藝周刊》2025年10月5日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