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留給世界的最后囑托,《江河回望》新書上市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今年8月4日,95歲的史學大師許倬云在美國匹茲堡辭世。消息傳來,學界與讀者無不深感惋惜。10月初,許倬云的新作《江河回望:中國文化與人生價值》出版上市,在2024年年底,許倬云為這部文集親筆撰寫了新版序。文中飽含對當今世界的憂思,對兩岸同胞的關懷和對年輕一代的期待。
許倬云做了一輩子歷史研究,早已敏銳地意識到,學術(shù)研究與日常知識之間存在不小的落差。為此,他從60歲開始,便許愿要將學術(shù)專著的成果傳達于一般讀者?!督踊赝繁闶沁@樣一部還愿之作。在這本書中,他追溯了中國文化的起源和演變,通過多文明比較總結(jié)出中國文化獨特的融合能力對于當代世界的價值。在寫于2024年12月的序中,許倬云表示:“環(huán)顧今日的世界,處處是戰(zhàn)爭,也處處是是非。過去的對與錯、善與惡的標準,今天都被顛覆了?!痹跁?,他呼吁警惕人文學科邊緣化將導致人文精神退縮的危險性,也引領我們在中國文化的根脈中找到心之所安:“我們站的江口,是真正的大江口岸嗎?還是一個自己的一廂情愿?”在生命暮年,他沒有選擇粉飾,而是坦然說出彷徨,但依然保留著一絲期望:“彷徨也好,因為可能讓我們自己多一分反省。請大家記?。菏澜缣幱谀婢?,彼此存善心,世上才有和平?!?/p>
“中國是什么?我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是許倬云畢生探索的問題。在《江河回望》中,他以考古實證為論據(jù),帶讀者走進仰韶、龍山、良渚等文明遺址并指出中華文明之所以長久不衰,秘訣在于兼容并蓄:“江河不擇細流,海納而成其大?!遍_放的胸懷,正是今天社會所需要的姿態(tài)。面對多元文化的激蕩、復雜的現(xiàn)實處境,唯有開放吸納,方能有成。
許倬云研究的另一項重點是重建普通人的生活圖景。他一頭埋進考古發(fā)現(xiàn)與歷史文獻中,一筆筆勾勒出古代百姓的日常:農(nóng)耕、祭祀、建筑、飲食、服裝、喪葬……他堅信人類走過的路就包含在這些樸素的信息里:“從人類有了農(nóng)耕開始,人類已有了將近一萬年的流程,這一歷史長河,曾經(jīng)不斷擴大,也不斷改變,累積了不少智慧,并且以此撐持無數(shù)生命的成長,也使個別人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都具有意義。”在書中,他反復追問:人生的意義何在? 他再次回到中國文化的根脈,梳理從先秦諸子到宋明理學對人生價值的探索歷程,尋求這一問題的答案:“人生的意義歸結(jié)而言,一在成全自己,二在成全別人?!?/p>
此外,《江河回望》書中還特別收錄了許倬云撰述家族歷史的萬字長文《無錫許氏既翕堂家族略述》。從唐末許氏先人許陶跟隨王審知入閩,歷數(shù)家族千年間的沉浮,直至現(xiàn)代許先生父母兄姊百年間的離散與堅守。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盛媛媛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