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10-18 10:04:16播放:0

  2025年的金秋,中國電視熒屏被一部名為《陣地》的文化抗戰(zhàn)劇點燃。這部聚焦抗戰(zhàn)時期中國文化人以筆為劍、以墨為鋒、以字為刃的電視劇,如燎原烈火,自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便創(chuàng)下收視率破3%的佳績,被觀眾譽為“2025年最具文化氣息的抗戰(zhàn)劇王炸”。在圍繞該劇劇情、表演和那段抗戰(zhàn)歲月的諸多討論中,一個熟悉的名字再次展現在我們眼前——總制片人嚴從華。

  嚴從華的名字并非第一次與現象級革命歷史題材巨作聯系在一起。回溯十六年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人間正道是滄桑》以一家人的命運沉浮映照華夏大地波瀾壯闊的風云變幻,從人性的角度詮釋了理想與信仰的價值,從歷史的高度敘述了獨立的生命個體在社會潮流中蛻變、成長、成熟的化蝶歷程,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時,《覺醒年代》如一聲驚雷,橫空出世,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藝術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熱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讓歷史課本上的人物變得血肉豐滿,以思想啟蒙的光輝深刻影響了新一代青年;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陣地》以獨特的“文化抗戰(zhàn)”視角,以筆為槍,以郭沫若、夏衍、田漢、陶行知、張曙為代表的百余位文化名人,在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指引下,在文化的戰(zhàn)場上抗擊敵人,開辟了抗戰(zhàn)題材敘事的新路徑。

  這三部作品,串聯起中國革命歷史的金線,恰似三座里程碑,分別矗立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民族危亡的重要歷史時刻。它們題材各異,風格多樣,卻一脈相承地承載著深沉的歷史感、精湛的藝術追求和強烈的時代精神。而將它們串聯起來的,正是幕后策劃人、制片人嚴從華。這位制片人,以堅定的家國情懷、獨到的歷史眼光、精準的創(chuàng)作把控和深沉的文化使命感,緊隨中國革命歷史發(fā)展脈搏,轟然打造出了中國電視劇史上“革命三部曲”的高峰矩陣。

  選題之道:歷史金線的獨到眼光

  策劃人和制片人是一部戲的靈魂。相比按命題拍片、職務屬性的制片人,集策劃人、制片人于一身的嚴從華有著鮮明的“獨立性”和“實干性”,從找選題、搞策劃、做決策、劇本創(chuàng)作到團隊組建都親力親為,獨立把控。面對多變的影視市場風向,從業(yè)多年的他堅如磐石,拍了《掩不住的陽光》《洪流》《桐柏英雄》《山間鈴響馬幫來》和同樣有影響力的英雄三部曲《楊善洲》《永遠的忠誠》《大山的女兒》等幾十部紅色經典,被譽為“紅色制片人”。正是這種與國家同呼吸,堅守文化初心的“獨立性”彰顯了嚴從華的“稀缺性”和“了不起”。

  作為策劃人、制片人,嚴從華的核心能力在于其超凡的選題眼光。他總能在浩瀚的歷史煙云中,找到既能契合時代主題,又能帶來新鮮敘事體驗的獨特切口,其背后更是一種深刻的歷史觀與當代性追求。嚴從華的眼光之所以卓越,不僅在于他找到了未被書寫的“新”角度,更在于他每一次都精準地打通了歷史與現實對話的通道,始終在回答一個核心問題——這段歷史,對今天的我們意味著什么?

  當大多數革命歷史劇還停留在敵我分明的二元對立時,2009年的《人間正道是滄?!反竽懖捎昧恕凹覈瑯嫛钡臄⑹虏呗?。通過楊立青、楊立仁、楊立華三兄妹因信仰不同而走上截然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將國家命運的宏大議題融入家庭倫理的情感糾葛中。這種處理不僅增強了戲劇張力,更深刻地揭示了歷史洪流中個人選擇的復雜性、親情的牽絆與信仰的力量。嚴從華透露,《人間正道是滄?!返膭?chuàng)作靈感源于對兩岸關系、國家統一的思考,試圖通過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探討“道路選擇”這一根本性問題。該劇不僅是在講述歷史,更是在探討當代中國“道路選擇”的合法性與歷史必然性,為“我們何以走到今天”提供了情感和倫理的基石。

  如果說《人間正道是滄?!肥呛暧^層面的道路探索,那么《覺醒年代》則深入到了思想的源頭。在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嚴從華聚焦于“啟蒙”二字。這部歷史劇并未將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符號化,而是著力刻畫他們作為“人”的鮮活一面——他們的激情、彷徨、爭論、友誼乃至缺點。更令人稱道的是,該劇成功捕捉到了那個時代的“青春”氣息,將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與青年人的熱血、求知和理想主義完美結合。在一個需要重新“喚醒”理想主義的時代,《覺醒年代》為當代青年提供了一面映照初心、尋找精神偶像的鏡子,從而與當下的年輕觀眾產生了強烈的精神共鳴。導演設計的陳延年、陳喬年兄弟犧牲前回眸一笑的戲份,成為擊穿無數年輕人淚點的經典鏡頭,這正是精準選題與情感共鳴的典型體現。

  到了《陣地》,嚴從華再次展現了其“避熱就新”的選題智慧。在軍事抗戰(zhàn)題材已被反復書寫的情況下,他敏銳地抓住了“文化抗戰(zhàn)”這一長期被相對忽視的領域。劇集展現了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歲月里,一大批文化精英如何以筆桿子、舞臺、報刊為武器,共筑一座堅不可摧的“文化長城”。這不僅填補了題材空白,更深刻闡明了文化力量在民族存亡關頭不可替代的作用?!蛾嚨亍凡粌H是“文化抗戰(zhàn)”的歷史再現,更是直接回應了當下“文化自信”“知識分子使命”的時代命題,將歷史的“文化陣地”與今天面臨的“沒有硝煙的文化戰(zhàn)場”緊密相連。嚴從華從不滿足于復述歷史教科書,而是致力于打通歷史與現實的對話通道,讓革命題材作品以影像方式承載歷史厚重,煥發(fā)時代新聲。

  創(chuàng)作之法:史詩作品的匠心鍛造

  一部杰作的誕生,離不開精湛的創(chuàng)作執(zhí)行。嚴從華在項目操盤上,展現出成熟的制片人方法論,更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創(chuàng)作哲學”。

  他深知,重大題材創(chuàng)作必須依托頂尖人才,而他的用人策略遠不止于“精準”,更是一種“知人善任的生態(tài)構建”。他不僅是在找最好的導演編劇,更是在為特定的歷史題材和思想內核,尋找最契合的“靈魂詮釋者”,從而形成“1+1>2”的創(chuàng)作共同體。在《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創(chuàng)作上,他獨具慧眼地選擇了編劇江奇濤和導演張黎。正是這次關鍵性的合作,江奇濤憑借該劇拿下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yōu)秀編劇獎,曾拍出《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張黎也由此在紅色革命歷史劇上一炮打響,奠定了他在中國影視界的金牌導演地位。同樣,拍攝電影嚴從華結識了中央文獻第三編研部主任龍平平,他們和時任安徽宣傳部長曹征海一起就共同打造安徽文藝作品歷史人物挖掘題材,推動了《覺醒年代》的問世。嚴從華支持黨史學者龍平平擔任這么大題材的編劇顯然是非常規(guī)的,但這一決策最終成就了龍平平作為一個編劇的巔峰之作,北京市委宣傳部選擇張永新做導演也讓他展現了在革命歷史劇上的非凡才華。到了《陣地》,嚴從華再次展現出精準的選人眼光,選擇擅長駕馭復雜歷史線索的錢林森擔任編劇,與極具主旋律把控力的導演高希希合作,確保了劇集的藝術品質。

  在演員選擇上,嚴從華始終堅持“戲比天大”的原則,精心挑選既有市場號召力,又有演技實力和角色契合度的演員陣容。這種對創(chuàng)作團隊的精妙搭配,體現了他對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

  面對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嚴從華團隊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這不僅是一種創(chuàng)作原則,更是一種高明的“歷史敘事策略”,平衡了歷史的“真實性”與戲劇的“感染力”。其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好看而虛構,而是為了讓人物從神壇走向人間,讓信仰的選擇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動人心魄。例如《陣地》在郭沫若、夏衍、李克農、田漢等真實歷史名人之外,又通過任素寧、韓大勇等虛構人物串聯起真實歷史事件,既保證了歷史的莊嚴感,又不失戲劇的精彩性,使作品既能經得起歷史考證,又能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從《人間正道是滄?!纷層^眾第一次看到電視劇還可以這樣拍,到《覺醒年代》充滿象征意味的細節(jié)鏡頭語言,再到《陣地》對桂林文化抗戰(zhàn)運動歷史氛圍的精心營造,嚴從華在制作上始終秉持最高標準。這種對“史詩品格的鍛造”不僅是制作上的精益求精,更是通過對時代氣息、細節(jié)質感的極致追求,構建一個沉浸式歷史場域,從而實現與歷史人物的精神共情,奠定作品厚重的歷史基調。

  破圈之鑰:主流價值的青春共鳴

  《人間正道是滄?!范拱暝u分9.2,拿下中國電視劇最高獎“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至今仍不斷重播;《覺醒年代》豆瓣評分9.3,同樣拿下了包括“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白玉蘭獎在內的中國電視劇所有獎項,成為2021年最火爆的文化符號;《陣地》在央視一套播出后,引發(fā)“文化抗戰(zhàn)”和“陣地意識”的熱議,被業(yè)界譽為抗戰(zhàn)劇新標桿。這三部作品的成功并非偶然,除了劇集本身的獨特風采和嚴從華的精準把控外,其強大的“破圈”效應,尤其是對全世界華人地區(qū)年輕觀眾的吸引,源于深刻的情感動員機制。

  嚴從華“革命三部曲”最引人矚目的成就,在于其成功地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轉化為個體能夠感知的情感命題。無論是《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同胞情”“革命情”,《覺醒年代》中的“父子情”“兄弟誼”“求知欲”,還是《陣地》中的“文人風骨”“守護使命”,這些作品都著力挖掘歷史人物身上的青春特質和情感世界,讓年輕人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共情”。這些情感按鈕,是觸發(fā)年輕人深度共鳴的關鍵。

  與此同時,這些電視劇之所以能成為“文化潮流”,是因為它們?yōu)楫敶嗄晏峁┝讼∪钡木褓Y源和強大的情感慰藉。在價值多元、有時令人迷茫的時代,劇中人物對理想的純粹堅守、對道路的義無反顧,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精神引力,滿足了年輕人對“意義”的深層渴望。劇集將課本上的革命先驅、文化巨匠塑造為有魅力、有追求的“精神偶像”,他們的革命理想主義和奉獻精神在當下物質豐富的新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換言之,傳播密碼不僅是“與時代共振”,更是“為時代提供精神坐標”。這些作品所探討的信仰、選擇、責任、文化自信等主題,精準切中了當代社會的精神需求。社交媒體上,“延喬路短,集賢路長。他們沒能匯合,卻都通往了繁華大道”“《覺醒年代》續(xù)集就是今天的幸福生活”等話題的持續(xù)發(fā)酵,正是作品生命力與時代價值的有力證明。

  使命之核:文化陣地的堅定守護

  縱觀嚴從華的創(chuàng)作軌跡,從“革命三部曲”《人間正道是滄?!贰队X醒年代》《陣地》及“時代英雄三部曲”《永遠的忠誠》《楊善洲》《大山的女兒》(豆瓣評分9.3),每一部劇的重大成功并非偶然。這背后,是一位文化從業(yè)者根植內心的文化自覺與使命擔當。

  作為看著《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平原游擊隊》《狼牙山五壯士》等露天電影,深受愛國主義革命教育,內心對黨和人民激情澎湃,可以為祖國奉獻一切的這代人,嚴從華清晰地認識到,影視作品不只是娛樂產品,更是塑造國民精神、傳承文化血脈、構建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他的“革命三部曲”不僅是個人的藝術成就,更對中國電視劇行業(yè)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以作品證明,高質量的主旋律作品不只是政治任務,更能帶來高收視、高討論度與高回報,吸引更多資本與人才涌入這一領域,推動創(chuàng)作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他建立的“精準用人”“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史詩品格追求”等方法論,為行業(yè)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經驗,推動了整個行業(yè)制作標準的提升。從“家國同構”到“思想啟蒙”再到“文化抗戰(zhàn)”,他每部作品都開辟了一條新賽道,啟示創(chuàng)作者在主旋律宏大題材下,依然可以通過獨特切口與類型融合找到敘事藍海。

  在更深層次上,嚴從華和他的作品,扮演了“國家記憶的鑄造者”和“文化血脈的守護者”的角色。

  嚴從華的“革命三部曲”不僅是個人的三部曲,更是系統性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補全了“影像基石”:從思想的《覺醒年代》,到道路的《人間正道是滄?!?,再到精神的《陣地》,共同構筑了一段完整、立體且富有感染力的集體記憶。同時,這三部作品系統構建并詮釋了“文化自信”的當代內涵。自信源于歷史深處,作品通過扎實的歷史敘事,讓觀眾從民族奮斗與犧牲中自然生發(fā)出對文化底蘊與歷史道路的認同;自信立于當下對話,劇中“信仰”“選擇”“擔當”等主題,精準切中當代青年的精神追求,為“我們何以成為我們”提供歷史注腳;自信展于世界舞臺,這些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佳作,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展現出一種不遜于任何文明、獨特的東方美學和價值觀體系。在全球化與文化交流、碰撞乃至沖突日益頻繁的今天,這種清晰、自信、有溫度的自我敘事,是文化自信最堅實的體現。

  當年艾青寫的那首詩《我愛這土地》讓多少人熱淚盈眶,《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松花江上》這些歌曲的號召力不亞于百萬兵團,《救亡日報》的吶喊聲不亞于一個軍。這就是文化的力量。80年前,我們的先輩文化人用文章、戲劇、詩歌、畫作去對抗日本侵略者,堅守文化陣地,保護著民族的文化血脈。如今面對國內外多元文化的沖擊和挑戰(zhàn),他們開創(chuàng)的文化陣地還在、危險還在、奮斗還在,需要我們一代代守護。

  在《陣地》里,我們看到了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有深厚的底蘊和凝聚力。在國家危難時,文化大旗高高飄揚,發(fā)揮著重大而深遠的作用。嚴從華說:“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更應該堅定文化自信,擔當起傳承和創(chuàng)新文化的使命?!蔽幕年嚨夭荒軄G。嚴從華守護的,不僅是影視創(chuàng)作的陣地,更是民族精神與文化認同的陣地。他的作品啟示我們:文化在,則精神在;陣地在,則家園在!

評論

  • 評論加載中...
?
?